家長100問 – 005:點解返左學都無進步?

常見例子

 小朋友剛剛開學,回到學校經常鬧情緒、發脾氣,但情況愈來愈嚴重,最後家長收到老師的投訴,認為小朋友表現差。

學校的應對方式

  1. 安排冷靜區:讓小朋友在冷靜區等待,以平復情緒。
  2. 未見改善:情況未有好轉,甚至惡化。
  3. 助教陪同與調整:需要安排助教全程陪同,甚至將小朋友調離班房。
  4. 影響課堂運作:最終學校向家長反映,小朋友的行為對課堂帶來負面影響。


學校的應對方式

情緒行為惡化的成因

  • 小朋友學會了利用發脾氣或哭鬧來逃避完成作業。

行為惡化的循環

  1. 老師要求小朋友完成作業。
  2. 小朋友開始哭鬧,情緒變得更激烈。
  3. 老師安排小朋友去冷靜區。
  4. 小朋友冷靜後返回座位,但未完成作業。
  5. 小朋友發現可利用哭鬧來避免做作業,行為逐漸惡化。

如何改善行為?(ABA 行為治療建議)

理解行為目的

  • 發脾氣的目的是逃避工作。
  • 去冷靜區反而滿足了小朋友的目的,導致情況惡化
  •  

改善方案

    • 教導正確的表達方法:讓小朋友學會以適當方式表達需求。
    • 提供選擇:例如,先完成自己選擇的功課。
    • 設定清晰的習作時間表:完成習作後,才能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。
    • 進行情緒訓練:學習如何冷靜處理情緒。
    • 建立學習行為:如安坐座位、手擺好、不尖叫等。
    • 分階段學習:將習作分拆成幾個程度,逐步完成。
    • 降低難度:先簡化作業內容,逐步提高挑戰。
返回頂端